相关分类
国务院国资委:积极探索数据资产有序合规交易流转商业模式
发布者:国资委的此番布局,拉开了数据要素市场化的大幕,但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。
2025年5月,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,国务院国资委的一系列举动引发行业热议。
其中提出,推动央企探索数据资产有序合规交易流转商业模式,并发布首批30项人工智能高质量数据集,成立交通物流、绿色低碳、智慧能源三大行业数据产业共同体。
这一动作不仅标志着数据要素市场化进入深水区,更预示着数据交易生态将持续延展至央国企生态范畴。
央企入场背后的逻辑与野心
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,其价值释放长期受制于权属不清、流通壁垒、定价缺失三大难题。国资委此次推动央企“组团”入场,实则是一场自上而下的系统性破局。
数据交易网分析团队认为,当前可结合高质量数据集破解“数据荒”的困局。
当前人工智能大模型训练面临高质量数据短缺的瓶颈,央企凭借行业垄断地位积累的海量数据,如交通物流的GPS轨迹、能源企业的电网运行数据等,通过标准化清洗和脱敏处理后形成高质量数据集,可直接赋能大模型训练。早在2021年,南方电网发布的《数据资产定价方法(试行)》,首次将电力数据成本细化为采集核验、分析挖掘、转移交换等环节,为行业定价提供了可复用的模板。这种从“原始数据”到“标准化产品”的跃迁,本质上是将数据从生产资料升级为可交易资产。
我们也应注意到,三大行业数据产业共同体的成立,标志着数据交易从单点突破转向生态共建。以交通物流行业为例,中远海运、中国铁路等央企联合制定数据接口标准,统一货运量、仓储周转率等核心指标的计量规则,解决了跨企业数据“语言不通”的问题。这种生态化打法,既规避了地方数据交易所各自为政导致的重复建设,又通过行业联盟形成事实上的标准制定权,这正是欧美数据市场长期由IBM、SAP等巨头主导的关键策略。
财政部牵头的“7+6+16”数据资产全过程管理试点,覆盖7个中央部门、6家央企、16个省市,明确登记、授权运营、收益分配等环节。此前也已有多个数据资产信贷融资案例,如厦门某企业通过公交运行数据入表获得1000万元融资,贵州中安科技以工业数据质押获贷2000万元,这些案例证明数据正在成为新型抵押物。但问题也随之而来:当数据成为财报中的“资产项”,企业是否会为美化报表而虚增数据估值?这种“数据资本化”的金融创新,究竟是赋能实体经济,还是酝酿新的泡沫?
商业模式的探索与争议
央企的入场,正在催生数据交易的新范式,但也暴露出深层次矛盾。
南方电网的定价方法创新性地融合成本法与市场供需修正模型,例如电费数据融资产品根据用电稳定性、行业景气度动态调整估值。这种精细化定价虽提升了交易效率,却也引发争议:当数据价值过度依赖算法模型,是否会导致定价权被技术供应商垄断?个别数据交易所尝试的“可控可计量、可用不可见”模式,通过隐私计算技术实现数据价值释放与安全的平衡,但其技术成本是否会将中小企业拒之门外?
厦门“胃癌专病数据集”的资产化案例中,医疗数据经过脱敏处理后挂牌交易,用于新药研发。但患者是否应分享数据交易收益?根据现行法规,脱敏数据权属归医疗机构所有,这实质上将个人数据转化为“公共资源”。当数据资产收益分配机制缺位时,公众难免质疑:企业用我的数据赚钱,凭什么我一分钱都拿不到?
广东金湾区数据要素服务工作站提供从登记到交易的一站式服务,贵州以工业数据知识产权试点推动制造业转型等。这些区域创新本意是积累经验,但地方保护主义可能导致数据市场割据,这反而抬高了跨区域流通成本。如何平衡“地方创新”与“全国统一大市场”,成为政策落地的关键难点。
数据要素市场的“不可能三角”
数据交易网分析团队认为,数据要素市场的理想状态是同时实现高效流通、安全可控和公平分配,但三者之间存在天然张力。
01效率与安全的悖论
隐私计算技术(如联邦学习)虽能实现“数据可用不可见”,但其算力成本高达传统模型的3-5倍,中小企业难以承受。更严峻的是,技术屏障可能催生新的垄断,拥有算力优势的互联网巨头,或将掌控数据流通的核心节点。
02央企主导下的生态失衡风险
央企凭借数据规模和政策红利快速抢占市场,但“国家队”的强势入场可能挤压民营数商生存空间。当数据交易从“自由市场”变为“强势分配”,市场活力是否会消退?
03数据主权与跨境流动的冲突
粤港澳大湾区跨境数据流动试点试图打通国际商业链路,但欧盟《通用数据保护条例》(GDPR)与国内《个人信息保hufa》在某些地方存在冲突。在数据主权意识高涨的今天,我们能否建立既符合国情又被国际认可的流通规则?
数据要素市场化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或经济问题,而是一场重塑社会契约的深刻变革。当央企将数据变为“资产”,或者当个人在不知情中成为“数据佃农”,我们需要更开放的公共讨论:如权属再定义,是否应设立“数据收益权基金”,让公众分享数据红利?探索新数据治理模式,行业共同体能否引入第三方监督,避免“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”?
国资委的此番布局,拉开了数据要素市场化的大幕,但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。
未来的竞争,不仅是技术与商业的比拼,更是制度与伦理的较量。唯有建立兼顾效率、公平与安全的规则体系,才能让数据要素真正成为数字文明的基石,而非撕裂社会的导火索。
来源:数据交易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