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 关 分 类
香港RWA和大陆数字资产的互动关系
发布者:
香港RWA和大陆数字资产的互动关系
香港与内地(大陆)在数字资产特别是现实世界资产代币化(RWA)领域的互动关系,是在”一 国 两 制”框架下金融创新与监管协同的重要体现。这一关系既体现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独特角色,也反映内地对金融风险防控的审慎态度,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享:
一、香港RWA发展的核心定位
1.国际化的试验田
–政策开放:香港证监会(SFC)2023年出台STO(证券型代币发行)监管框架,允许合规的代币化证券发行交易(如债券、房地产基金),并明确要求持牌平台运营。
–市场实践:案例包括:
•瑞银在香港发行5000万美元代币化票据;
•华夏基金与惠理基金合作探索代币化基金;
•香港金管局”Project Genesis”测试绿色债券代币化。
–目标定位:吸引全球资本,探索跨境资产流动的合规路径。
2.技术基建支撑
香港金管局推动的”多种央行数字货币跨境网络”(mBridge)、数字港元(e-HKD)试点,为RWA的清算结算提供底层支持。
二、内地数字资产发展的审慎基调
1.政策核心:防控风险
–禁止加密货币交易与挖矿(2021年政策),但对区块链技术应用(如数字人民币e-CNY)和合规数字资产持鼓励态度。
–重点发展领域:
•央行数字货币(CBDC):e-CNY已在多个城市试点,覆盖零售支付、跨境贸易结算。
•数字资产确权:北京、上海等地推进知识产权、碳配额等资产的区块链登记。
•数据要素化:各地探索数据资产入表(如浙江数据交易所)。
2.RWA的有限探索
内地尚未开放STO或类似RWA交易,但对非标资产数字化有局部尝试:
–地方金交所探索应收账款、不动产收益权的数字化凭证;
–银行间市场试水”数字票据”(基于联盟链的资产流转)。
三、两地互动关系:合作与隔离并存
1. 合作领域
•技术协同
香港的RWA平台可能采用内地区块链技术(如蚂蚁链、微众银行FISCO BCOS),内地企业参与香港STO项目(如券商跨境牌照申请)。
•跨境支付联通
数字人民币跨境应用:
–香港部分银行支持e-CNY钱包充值;
–mBridge项目连接内地、香港、泰国、阿联酋央行,测试CBDC跨境结算。
•离岸融资通道
内地企业可能通过香港STO市场融资:
–房地产公司发行代币化债券(如以湾区物业为底层资产);
–国企探索离岸碳资产代币化交易。
2. 风险隔离机制
•资本管制壁垒
内地居民禁止直接参与境外代币化资产投资(外汇管制、证券投资限制),香港RWA主要面向专业投资者(机构或高净值个人)。
•监管防火墙
–香港RWA交易需符合SFC反洗钱、KYC规定,与内地监管不互通;
–内地禁止境外数字资产平台向境内提供服务(如封禁访问路径)。
•数据跨境限制
涉及内地底层资产的RWA项目需遵守《网络安全法》《数据出境安全评估办法》,资产信息本地化存储。
四、未来趋势:渐进式开放与挑战
1. 政策突破点
•大湾区跨境试点
有望在粤港澳大湾区设立”沙盒联通机制”:允许内地机构在限定范围内参与香港RWA项目(如跨境理财通2.0纳入代币化产品)。
•互认标准制定
两地或协作建立RWA的审计、评级、信息披露标准(如代币化债券的法律效力认定)。
2. 核心挑战
•法律冲突
内地物权法尚未承认链上代币代表资产所有权,香港普通法体系下的判例有待验证。
•技术风险
RWA依赖预言机(Oracle)获取链下数据,存在数据篡改或系统故障风险(如2022年Solana链RWA协议停摆事件)。
•地缘政治影响
美国SEC对RWA的监管趋严可能波及香港市场,进而影响内地通过香港的融资渠道。
五、总结:桥梁与防火墙的动态平衡
| 维度 | 香港角色 | 内地角色 | 互动模式 |
| 政策导向 | 国际接轨,开放创新 | 风险可控,技术驱动 | 香港试点 → 内地观察 → 选择性吸收 |
| 市场功能 | RWA发行及跨境交易枢纽 | 底层资产供给方(如实体资产) | 资本”引进来”(非居民投资) |
| 监管逻辑 | 普通法下金融监管创新 | 中央统筹的底线防控 | 数据隔离下的有限合作 |
香港的RWA发展本质是离岸金融试验,为内地探索数字资产全球化提供缓冲带;而内地通过e-CNY跨境应用、大湾区政策协同,逐步构建”监管可控”的互动模式。未来突破将取决于三点:法律确权机制的完善、跨境监管沙盒的落地、以及技术可信性的验证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