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 关 分 类

当前页面: >

破冰!上交所首单数据资产 ABS 落地,5.1 亿融资背后藏着中小微企业的新机遇

发布者: 
江西鸿蒙省公司 (应用服务商)
     时间: 2025-09-02 09:10:30

image.png

7 月 17 日,上海证券交易所(以下简称 “上交所”)迎来一场里程碑式的金融创新 ——“天风中投保应收账款 2 期中小微企业融资支持资产支持专项计划(数据资产赋能)” 正式发行。这不仅是上交所首单以数据资产为核心赋能的资产证券化产品(ABS),更以 5.1 亿元的发行规模,为数据要素与资本市场的融合撕开了新口子。

要理解这单产品的突破性,首先得搞懂 ABS 的底层逻辑。简单来说,ABS 就是把 “不好变现但能稳定赚钱” 的资产,变成能在金融市场交易的证券 —— 比如企业手里的应收账款、房租收益等,通过结构化设计,让这些 “沉睡资产” 产生现金流,既帮企业融到钱,也给投资者提供新选择。而这次的创新点,恰恰在于给传统 ABS 装上了 “数据引擎”。

这颗 “数据引擎” 来自中国投融资担保股份有限公司(中投保)旗下子公司中投保信裕,其核心是供应链金融平台的业务数据。为了让这一数据资产的价值得到权威认可,上海数据交易所还专门介入,提供了数据资产认证和数商专业服务,相当于给数据的 “可信度” 上了一道保险。

那么,这颗 “数据引擎” 到底能解决什么问题?三个核心优势,直接戳中中小微企业的融资痛点:

第一,用数据给资产 “精准定价”,告别 “拍脑袋评估”
以往金融机构评估应收账款时,常因不了解债务人的工程进度、历史付款记录,只能靠经验判断风险,要么高估风险导致融资成本高,要么低估风险埋下坏账隐患。而中投保信裕的供应链数据,能实时穿透查看债务人的实际经营情况 —— 比如某建筑企业的项目推进到哪一步、过去是否有拖欠付款的记录,甚至能预判回款周期。基于这些真实数据,应收账款的风险等级、融资利率能被精准测算,避免了 “一刀切” 的定价难题。

第二,融资审核提速 3-5 天,中小微企业不用再 “等钱救命”
“融资难” 的背后,往往藏着 “审核慢” 的困境。不少中小微企业作为供应商,等着应收账款融资周转,但传统审核流程要层层提交材料、人工核验,少则一周多则半月。这次产品中,中投保信裕直接用数据资产替代部分人工审查:通过平台数据自动匹配供应商资质、验证应收账款真实性,筛选和审查流程大幅优化。据透露,现在供应商提交融资申请,最快能当天审核放款,平均审核周期比之前缩短 3-5 个工作日,相当于给企业的现金流 “打通了任督二脉”。

第三,全周期数据监管,给投资者吃下定心丸
资产证券化的核心是 “风险可控”,而数据在这里扮演了 “全程监控员” 的角色。从资产形成初期,数据就提前介入 —— 比如确认应收账款对应的项目是否真实、债务人是否具备付款能力;到放款后,数据还会持续跟踪回款情况,一旦出现付款延迟等异常,能第一时间预警。这种 “从确权到监管” 的闭环,让资产的可信度大幅提升,也让投资者更敢参与这类支持中小微企业的产品。

这单产品的落地,不是单一机构的 “独角戏”,而是多方协同的结果:上交所发挥市场组织优势,牵头协调上海数据交易所、专项计划管理人、中投保等各方,把数据资产的价值转化为可落地的金融产品。正如上交所相关负责人所说,这是资本市场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具体实践 —— 不再只盯着传统资产,而是把数据这一 “新型生产要素” 纳入金融工具,让资本更精准地流向中小微企业,真正实现 “滴灌” 而非 “漫灌”。

接下来,随着数据要素市场的不断成熟,上交所还计划深化与数据交易所的合作,探索更多数据资产与 ABS、债券等金融产品结合的场景。或许用不了多久,我们会看到更多 “数据 + 金融” 的创新产品出现,而中小微企业融资 “融资难、融资贵” 的老问题,也将在数据的赋能下,迎来更多破局可能。

image.png
image.p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