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 关 分 类

当前页面: >

国家正在给“数字经济”铺路,将与传统生产平起平坐

发布者: 
江西鸿蒙省公司 (应用服务商)
     时间: 2025-08-15 08:52:32

image.png

现在搞数字经济,关键技术得攥在自己手里,说白了,不能总被别人牵着鼻子走,核心的东西得自己能掌控,这样发展才有底气。

国家现在正下大力气,想把各地、各部门的数据“孤岛”连起来,目标是建成一个统一、高效运转的数据大市场,让数据能真正流动起来、用起来。

数据经济,现在跟土地、工人、资金、技术这些传统生产要素平起平坐,成了“第五大要素”。

它厉害在哪呢?

就是能“放大”其他要素的价值,而且正在快速跟它们融合。国家出的“数据二十条”,核心就是给数据要素的市场化铺路,鼓励企业把数据当资产记到账上,方便买卖流通。

最近上海数据交易所搞了个新概念,叫“RDA”(真实数据资产)。这思路挺有意思,强调数据要锚定实实在在的实体资产(比如一台机器、一座电站)。通过数据去验证这些实体资产运行的真实情况,反过来提升数据的价值,让数据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。这算是给数据怎么“落地”指了条新路。

围绕数据从“生”到“用”的全过程(收集、存好、算清楚、管起来、用到位),已经形成了一条长长的产业链。这条链正在深刻地改变着咱们熟悉的各行各业。下面,我就按这条链上的关键环节,跟大家捋一捋现状。

数据要素:新时代的“硬通货”?

简单说,数据要素就是那些参与到生产、经营里,能实实在在给拥有者或者使用者带来经济收益的数据。它是以电子形式存在的,是各种系统、信息和知识的“原料”。但它跟土地、机器这些很不一样:

它能无限复制,

长得千奇百怪(非标准化),还特别“娇气”,涉及到隐私和机密。这些特性让它买卖起来特别麻烦(权属说不清、价值不好定、隐私难保护),这也是为啥数据市场建设一直是个难点。

回头看看,这个市场是这么一步步起来的:

2024年年初国家数据局发布了三年行动计划,核心就是推动数据要素深度融入实体经济。年底,第一家专注物流数据的央企(中国数联物流信息)在上海诞生。

2025年“1+N+X”这套制度框架正在加速落地。“数据二十条”是总纲,国家层面在细化产权、交易、分钱、安全这些规则,地方上也在同步构建自己的体系。

产业链拆解:源头活水、流通管道、应用场景

1.供给(源头活水):起点就是把各种原始数据收上来,处理成有价值、能用的资源。关键得保证数据的“质量”和“来路正”。

2.流通(价值管道):数据不动起来就是死水。这个环节要解决三个问题:

确权登记(这东西是谁的?):明确数据归属是基础。定价(这东西值多少?):给数据定个合理的价码。流通交易(怎么安全合规地买卖?):建立信任和规则,让交易顺畅。

解决了这些,数据才能从“资源”变成能交易的“资产”。

3.应用(价值落地):数据最终得用起来才有价值。现在几乎每个行业都在用数据驱动变革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,它成了喂养人工智能(AI)大模型的“核心口粮”,推动着AI技术的快速进步和在各个具体领域的应用落地。

再往下细看,有七个关键环节在支撑着这条链:采、存、加工、流通、分析、用、保障。下面咱挑重点说说:

1.数据采集:

数据采集是基础,相对最成熟的一环,数据来源五花八门,个人、企业、政府等等,干这行的公司很多,各有各的招。

像太极股份、万达信息这些,擅长搭建平台,确保数据收得合规、存得安全。

深桑达这类,靠云计算和存储技术(比如他们的专属云)支撑高效采集处理。

卓创资讯这种信息服务商,在大宗商品领域积累了海量产业数据。

海天瑞声专攻AI训练需要的高质量“食材”(数据集)。

科大讯飞甚至牵头搞定了数据质量的国际标准。

航天宏图则在遥感地理信息等特定领域有独门绝技。

2.数据存储:

现在数据量是爆炸式增长,存东西的需求只增不减。

阿里、腾讯、百度这些巨头是主力军。

达梦、南大通用、人大金仓这些是传统数据库领域的“老炮儿”。

还有一批专攻分布式交易型数据库的新锐。

中国软件、易华录、太极股份、海量数据、星环科技、拓尔思等也都在积极布局。市场够大,需求够稳。

3.数据加工:

原始数据往往像“毛坯房”,得经过清洗、标注、审核等工序才能变成高价值的“精装修”。高质量数据现在是驱动AI和分析应用的关键。

清洗:这几乎是企业标配了。阿里、腾讯、用友、金蝶、亚信、浪潮等大厂服务都很成熟。普元信息、星环科技这些则用AI技术(像NLP)让清洗更智能高效,尤其在专业领域。

标注:给图片、语音、文字打标签(比如识别图片里是猫还是狗),这行当已经稳定发展起来了。非结构化数据(图片、视频)越来越多,标注需求很大。海天瑞声、博彦科技、数据堂、云测数据、龙猫数据等都是主要玩家,有的还自研工具提效率。

审核:这是最后一道“质检关”,确保数据完整准确。百度EasyData用AI审核很有一套,海康威视的NLP处理文本审核,三维天地、新国都、神州泰岳等也活跃在这个领域。核心就一个:让数据更干净、更靠谱、更好用。

4.数据服务商(数商):

他们是桥梁,把有数据的和用数据的连起来。上海数据交易所提出“数商”概念,分了15类,像咨询、治理、整合、加工、分析技术服务等都有。

参与者众多,比如三维天地、中新赛克、威派格、久远银海、山大地纬,还有医疗IT领域的创业慧康、卫宁健康、嘉和美康、中科江南等。金融圈子里,中科软、恒生电子、顶点软件、宇信科技、京北方这些名字大家也很熟。

5.数据确权&数据资产(RDA):

这环节是数据流通的命门。确权就是要明确数据归谁、有什么权利。“数据二十条”的核心创新之一就是提出“三权分置”:把数据资源持有权、数据加工使用权、数据产品经营权分开,试图破解“权属不清”这个老大难问题。

RDA(真实数据资产):上海数据交易所的创新。核心思路是把现实中的实体资产(比如一座光伏电站)的运行数据,通过确权、登记、估值,再借助区块链、隐私计算这些技术手段,“包装”成一种标准化、能交易甚至能融资的数字资产。这大大强化了数据的“真实”价值。

怎么保真?

比如用物联网设备实时采集数据(像电站发电量)、用区块链存证、多方交叉验证,确保源头数据没法造假。举个实际例子:协鑫能科把光伏电站的发电数据打包成RDA,就能用来做融资了。

中远海科、上海钢联、易华录、三维天地、中新赛克、宇信科技、拓尔思、卓创资讯、万达信息、深桑达等不少公司都在布局这块。

数据确权布局:国内探索也不少。人民网旗下的人民数据搞“三证”做确权;视觉中国用区块链给图片视频确权;中文在线的“权哨链”平台也做这个;还有新华网、顺网科技、安妮股份、浙数文化、中原传媒、南威软件、天娱数科等玩家在跟进。

6.数据交易所:

这就是给数据交易搭台子的地方。从2014年提出概念到现在,全国各地的数据交易场所已经超过70家了。领头的有五个:

北数所(北京):搞了基于区块链的“数字交易合约”,用隐私计算和区块链存证交易信息,提升信任。

上数所(上海):设计了“内生可信”的交易框架,用安全透明的交易链保障流通。

广数所(广州):省市共建,依托粤港澳大湾区产业优势推动市场。

贵阳和深圳的数据交易所也很重要。它们是数据要素市场化流通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。

7.数据要素运营服务商:

这类服务商最大的资本就是拥有海量的、多维度数据(覆盖个人、企业、政府)。最典型的就是移动、电信、联通这三大运营商,它们网络广、用户多,深度参与数据市场各环节,成本有优势。

未来交易机制成熟了,那些数据又多又好、会分析、舍得投入研发的运营商潜力更大。代表还有恒为科技、浩瀚深度、中贝通信、润健股份、人民网、天喻信息、梦网科技、东信和平,以及前面提过的卫宁健康、国新健康、中科江南、久远银海、深桑达等。

8.数据安全:

没有安全,一切都白搭。数据安全就是确保数据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流动,防止被偷、被滥用、被泄露、被破坏。这市场竞争白热化:

奇安信、深信服、启明星辰、天融信、亚信安全、安恒信息、绿盟科技、卫士通这些老牌安全厂商和传统IT巨头都在拼。拼的是技术硬实力和产品线全不全。

AI等新技术也在给安全市场带来新玩法。三未信安、格尔软件、数字认证、吉大正元、信安世纪这些做密码、认证的厂商也是关键力量。安全是底线,更是信任的基石。

9.国资云:

可以理解为数据要素产业的“地基”。它是由国企建设运营、主要服务国企和政府的云平台。核心就两点:一是保护好国企和政府的重要数据资产,二是推动它们自身的数字化转型。

参与者有:

硬件底座的(服务器、芯片):海光信息、中科曙光、浪潮信息等。

提供底层云技术的(IaaS):阿里云、腾讯云、华为云。

电信运营商:天翼云等。

做私有/专有云的:深桑达(中国电子云)、易华录等。

地方上的政务IT龙头:深度参与本地数据体系建设,比如北京的太极股份、四川的创意信息、安徽的科大讯飞、上海的电科数字和云赛智联、福建的榕基软件、华润旗下的南威软件、广东的德生科技等。

结语:

数据,就是数字经济时代的“新石油”,是基础的战略资源,更是核心的生产要素。咱们看到,围绕数据的“采、存、管、用、保”,一条越来越完整的产业链和生态正在加速形成。

它不再是个虚的概念,而是扎扎实实地在改变各行各业,成为驱动传统产业向数字化、智能化升级的核心动力。未来,随着规则更清晰、技术更给力、应用更深入,数据要素能释放的价值,只会更大。这盘大棋,才刚刚开始。

a4de80ca0f7f59fa543cc9415af90319.jpg

image.png